炒股就看,權威,專業,及時,全麵,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文|楊帆⠠瑪西高娃 今年國民經濟發展計劃重視兼顧新興產業培育和供求關係調節,在化解產業結構性矛盾方麵做出更多部署,新質生產力培育的重心也有進有退。擴內需政策重心仍聚焦基建、製造業投資、消費,促消費不僅加大以舊換新實施力度,還在收入端推出更多措施,擴投資更強調提高效益,邊際上增加對土地和地產收儲的支持,並給地方更多自主權。財政預算報告方麵,今年廣義財政支出增速較前幾年明顯提升,主要受益於第二本賬發力。消費稅征收環節後移並下劃地方、新業態稅收製度改革有望在今年逐漸落地,前者有助於緩解地方收支占比不平衡的矛盾,減輕生產企業資金壓力,並引導地方改善消費環境,後者的目的一方麵可能是平衡新業態和傳統業態的稅負,另一方麵也可能意在減輕新業態相關稅收向大城市過度集中,以及稅收征管困難等問題。 ▍今年國民經濟發展計劃重視兼顧新興產業培育和供求關係調節,在化解產業結構性矛盾方麵做出更多部署,新質生產力培育的重心也有進有退。 近年來偏低的物價環境在一定程度是由於產業結構性矛盾引起,國民經濟報告在製定物價目標時提出“改善供求關係,使價格總水平處在合理區間”。相應的,國民經濟報告對化解產業結構性矛盾做出更多部署,重點提及石油化工(減油、增化、提質)、鋼鐵(粗鋼產量調控、減量重組)、光伏、新能源汽車、鋰電池(推動有序發展和技術創新)等領域。新質生產力的產能培育更注重低空經濟、商業航天、生物製造、量子科技、未來能源、具身智能、6G等前沿性產業,而對於已具備較大規模的新能源、半導體、平台經濟等產業則更強調優化結構、統籌布局。人工智能和數據產業更強調推廣應用。 ▍今年擴內需政策重心仍聚焦基建、製造業投資、消費,促消費不僅加大以舊換新實施力度,還在收入端推出更多措施,擴投資更強調提高效益,邊際上增加對土地和地產收儲的支持,並給地方更多自主權。 消費方麵,相比2024年,今年不僅加大以舊換新實施力度(資金從1500億元提高到3000億元,支持品類擴容)促進耐用品消費,還在促進重點群體增收減負方麵推出更多舉措(育兒補貼和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我們估算收入端政策對社零的拉動或在0.23-0.4個百分點。投資方麵,報告強調“擴大有效益的投資”,相應的今年投向製造業投資(從1500億元提高到7000億元)和“兩重”(從7000億元提高到8000億元)的政策資金提高。而專項債金額從3.9萬億元提高到4.4萬億元,邊際上增加對地產收儲的支持,今年以來土地和地產相關專項債發行占比為22.9%。在化債資金、專項債管理製度改革、強化超長期貸款配套融資、動態調整債務高風險地區名單等政策支持下,基建也有望保持適度增長。 ▍財政預算報告方麵,今年廣義財政支出增速較前幾年明顯提升,主要受益於第二本賬發力,消費稅征收環節後移並下劃地方、新業態稅收製度改革有望在今年逐漸落地。 雖然今年預算赤字率從3%提高到4%,但由於非稅收入中的一次性收入減少,調入資金下降,所以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增速為4.4%,擴張幅度相對溫和。而政府性基金預算受益於專項債、特別國債額度提升,政府性基金支出預算同比增長23.1%,麵向實體經濟的支出同比增長18.1%,擴張幅度較大。合並第一和第二本賬,我們測算廣義財政預算支出同比增速為9.3%,較2024年提高6.6個百分點,廣義財政支出擴張規模為35799億元,較2024年提高25622億元。消費稅征收環節後移並下劃地方有助於緩解地方收支占比不平衡的矛盾,減輕生產企業資金壓力,並引導地方改善消費環境,從征管可控度看,由於高奢品、煙和汽車的征管可控度相對更高,有望在改革中先行先試。針對新業態稅收製度改革的目的一方麵可能是平衡新業態和傳統業態的稅負,另一方麵也可能意在減輕新業態相關稅收向大城市過度集中,以及稅收征管困難等問題。 ▍宏觀經濟運行跟蹤:關稅擾動對外貿的拖累開始顯現。 受美國加征關稅以及海外補庫力度減弱影響,今年1-2月出口增速低於市場預期,半導體產業鏈對出口的拉動作用較大,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增速下滑較多。進口增速有一定下滑,主要原因是今年前兩月國內製造業景氣較去年四季度有所回落以及2月份我國對美國反製加征關稅。短期內,隨著美國於3月4日加征的第二輪10%關稅落地,貿易摩擦對我國出口的拖累可能會進一步加大。同時我們提示關注計劃於4月初發布的《美國優先貿易政策》備忘錄調查結果對中美經貿關係帶來的潛在變化。本周市場關注中國兩會及美國非農數據,下周關注中國2月金融數據和美國2月CPI數據。 ▍風險因素: 政策執行與落地情況不及預期,美國關稅對中國外需影響超預期,居民和企業預期提振幅度不及預期,國內經濟運行不及預期。  本文節選自研究部已於2025年3月9日發布的《一周宏觀專題述評(第一百四十一期)—國民經濟和財政預算報告亮點聚焦》報告,具體分析內容(包括相關風險提示等)請詳見報告。若因對報告的摘編而產生歧義,應以報告發布當日的完整內容為準。 重要聲明: 本資料定位為“投資信息參考服務”,而非具體的“投資決策服務”,並不涉及對具體證券或金融工具在具體價位、具體時點、具體市場表現的判斷。需特別關注的是(1)本資料的接收者應當仔細閱讀所附的各項聲明、信息披露事項及風險提示,關注相關的分析、預測能夠成立的關鍵假設條件,關注投資評級和證券目標價格的預測時間周期,並準確理解投資評級的含義。(2)本資料所載的信息來源被認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證券不保證其準確性或完整,同時其相關的分析意見及推測可能會根據中信證券研究部後續發布的證券研究報告在不發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會因為使用不同的假設和標準、采用不同觀點和分析方法而與中信證券其它業務部門、單位或附屬機構在製作類似的其他材料時所給出的意見不同或者相反。(3)投資者在進行具體投資決策前,還須結合自身風險偏好、資金特點等具體情況並配合包括“選股”、“擇時”分析在內的各種其它輔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決策。為避免對本資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資評級、目標價格等內容產生理解上的歧義,進而造成投資損失,在必要時應尋求專業投資顧問的指導。(4)上述列示的風險事項並未囊括不當使用本資料所涉及的全部風險。投資者不應單純依靠所接收的相關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獨立判斷,須充分了解各類投資風險,自主作出投資決策並自行承擔投資風險。 |